為何要淡斑? 淡斑前先了認識黑色素
黑色素細胞分佈在皮膚的表皮層,它的功用就是製造黑色素,黑色素其實是保護人體免於遭受紫外線傷害的保護機制,在接受刺激的狀態下(當皮膚曬到紫外線),黑色素細胞就會活化,啟動其中的酪胺酸酶,開始嘗試製造黑色素,來對抗紫外線對皮膚的破壞。亮白成分的作用機轉大部分就是針對黑色素轉化的路徑,進一步減少黑色素產生。
黑色素沉澱與斑點形成的原因
紫外線 : 是形成黑斑的最大原因,若曝曬時間不長,產生的黑色素可經由皮膚的新陳代謝自然分解排出,但若是長時間曝曬、陽光過強,產生的黑色素就會過多,皮膚的新陳代謝無法將黑色素代謝排出,黑色素就會從基底層往上浮在皮膚表皮層,可能形成黑皮膚,也可能形成不均勻的皮膚色斑。
內分泌失調 : 內分泌失調可能導致身體內激素不穩定,進而影響黑色素生成。例如甲狀腺問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疾病可能引起皮膚色素不均勻,導致出現斑點或暗沉現象。
年齡增長 : 皮膚每28天新陳代謝一次,隨著年紀增長皮膚更新速度變慢,黑色素生成大於代謝,易形成斑點。荷爾蒙變化 : 如懷孕、更年期等都會伴隨著荷爾蒙的變化,進而刺激黑色素細胞生成,導致黑色素沉澱形成斑點。
遺傳、環境..等因素 : 一些人天生就容易形成色素斑,這可能是由於遺傳因素造成的。黑色素細胞的活性也可能會因為溫度變化、壓力狀況等多重因素而誘發。
如何淡化黑色素與斑點 ? 淡化斑點有不同治療方式
通常是抑制黑色素生成,或加速黑色素代謝。
除斑治療方式可分:全像超皮秒雷射、M22彩衝光、外用的退斑藥膏(對苯二酚、杜鵑花酸及A酸...等)、外用的美白製劑,在此將介紹外用淡斑為主。
藥品成分(醫師處方用藥) :
對苯二酚 :歷年來對苯二酚一直被用來作為治療頑固型色素沉澱的黃金標準,如肝斑、雀斑、發炎型色素沉澱。雖然目前仍然具有爭議性且尚未有定論,不過眾所皆知對苯二酚一直以來都存在可能致癌或引發細胞突變的疑慮。它是一種對黑色素細胞有毒性的物質,是導致誘發外因性赭色症(褐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成份是屬於藥品成份在全世界化妝品中都是禁用的,為避免發生不規則皮膚去色素化及嚴重副作用,對苯二酚連續使用達六個月需暫停使用一段時間;建議若使用2-4個月仍沒見到成效,應在諮詢過醫師的意見後考慮停止使用。
維他命A酸:可促進角質新陳代謝,減少角質細胞及黑色素細胞接觸,繼而減少黑色素沉積
杜鵑花酸可以抑制黑色素的生成,也有抗發炎、去角質作用,可以輔助治療青春痘。
外用美白製劑 :目前衛福部核准使用的13種美白成分(點選此查看)
半胱胺 :目前在國際期刊論文中,是治療黑斑三大有效成分中的其中一種,是目前皮膚科醫師推薦的淡斑成分。
半胱胺對酪氨酸酶具有很強的抑制活性,是阻止黑色素在體內形成,半胱胺可降低真黑色素的生成,淡化斑點、改善色素沉澱,可以促進合成假黑色素,提亮膚色。半胱胺同時也是合成穀胱甘肽的關鍵,穀胱甘肽是人體的抗氧化劑,能減少黑色素形成。
半胱胺 (Cysteamine) 自然存在於人體內
半胱胺在皮膚中作用
半胱胺淡斑綜效作用
半胱胺(Cysteamine) + Isobionic-Amide : 減少黑色素產生
Isobionic-Amide 透過抑制黑色素小體轉移加乘半胱胺的色素校正功效( 1, 2, 3)
半胱胺(Cysteamine) + AHA : AHA創造一個弱酸環境,可提高半胱胺對皮膚的滲透性 (8)
AHA 加強半胱胺的穩定性並提高其對皮膚的滲透性(4,5,6)
Isobionic-Amide + AHA : 迅速反應而產生立即的色素淡化 (9)
AHA 與 Isobionic-Amide 的相互作用反應,產生亮白效果(7)
半胱胺濃度提升至7%並額外添加果酸AHA,輔助加強半胱胺亮白效果且不含類固醇可長期使用
注意事項:僅供外用。請勿在受損傷或已經過敏的皮膚上使用。若已知對某成份過敏,請勿使用。若出現過敏現象,請停止使用並立即向醫師諮詢。避免接觸眼睛。如不慎接觸眼睛請以清水沖洗乾淨。請放置於孩童無法觸及之處所。孕婦或哺乳期婦女請勿使用。平日做好防曬。
資料來源
(1) Scientis, 2021, experimental data on melanin quantity after treating B16 melanocytes for 5 days.
(2) Scientis, 2021, experimentation on melanosomal transfer . Method based on literature : Kasraee, Behrooz, et al. «A new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for simple quantification of melanosomal transfer from melanocytes to keratinocytes.»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0.11 (2011): 938-942.
(3) Kasraee, B (2013) Use of substituted pyridines as skin depigmenting compounds. WO2013030794A2
(4) Purkiss, Ronald. «Stability of cysteamine hydrochloride in solu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2.4 (1977): 199-203.
(5) Pescina, S., Carra, F., Padula, C., Santi, P., & Nicoli, S. (2016). Effect of pH and penetration enhancers on cysteamine stability and trans-corneal transport.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 107, 171-179.
(6) Kasraee et al (filed). Cysteamine Compositions with Reduced Unpleasant Odor.
(7)Kasraee et al (filed). Composition and Use Thereof for Immediate Skin Depigmentation.
(8)Østergaard Knudsen, N., & Pommergaard Pedersen, G. (2018). pH and Drug Delivery. Current Problems in Dermatology, 143–151
(9)In-Use Test Study on daily application of IntensiveTM and NeutralizeTM during 4 weeks (31 volunt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