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張英睿皮膚專科診所經常於媒體報導曝光!

【自由時報】拔毛癖壓力大 自己拔自己的毛

2015-02-27 14:15

2015-02-27

文/張英睿

先前有孩童禿髮,父母急忙帶他就醫。乍看之下,他的髮型如同被剪壞,檢查後得知是小朋友自己拔的,通常被歸於強迫症之下的「拔毛癖」。

拔毛癖者的掉髮位置常是侷限一處,多半在較容易觸及的地方。(照片提供/張英睿)

掉頭髮的位置常常是侷限一處,多半在較容易觸及之處,但也可能到處都有。在皮膚鏡(一種可以放大10倍的皮表透光觀察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斷裂的頭髮,呈現捲曲狀、碎裂狀,甚至像倒鉤狀。

拔毛癖的掉髮症狀是一種精神方面的問題,患者會有反覆拔除頭髮、睫毛、鬍鬚、鼻毛、陰毛、眉毛或其他體毛的行為,會造成明顯光禿區塊,好發於兒童至青少年期。

引發拔毛癖的原因大都為沮喪或壓力。受到社會大眾觀念影響,拔毛癖患者往往會隱藏自己的病情,父母常常不知小孩為何禿髮狀況越來越嚴重。

壓力似乎是拔毛癖重要成因之一,有些拔毛癖掉髮患者在壓力低的環境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但離開壓力低的環境後,症狀又復發。

拔毛癖掉髮患者若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還可能合併其他精神疾病,如智能不足、強迫症、憂鬱症或邊緣性人格違常等伴隨發生,但也有小朋友是因無聊而拔髮,漸而習慣,拔完後有解脫滿足的快感。

目前針對拔毛癖治療可分為藥物與非藥物兩類。

非藥物治療主要是行為治療,轉移注意力或改變行為是治療原則,需要照會精神科醫師。

有研究指出,使用行為治療,通常一天可減少99%拉扯頭髮的行為,追蹤22個月可減少87%拉扯行為,而會影響治療失敗的原因通常是病人無病識感及動機改善狀況,或不喜歡這樣的治療,此時可考慮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需由精神科醫師評估,採用抗憂鬱、躁鬱與精神病藥物治療。

拔毛癖治療需團體合作,來自家庭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小朋友或青少年、父母親與整個家族都需檢視是否在生活相處過程中造成病人的身心壓力,進而調整。

若行為治療效果不好,採藥物治療需小心觀察行為,多加留意。因藥物治療會引起嗜睡與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張英睿皮膚專科診所院長)

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58593